資訊中心
刊物 / 文章
強積金收費的因由
就經濟日報於5月17日在網上發表題為「打工仔的血汗錢連蝕四個月,難免令MPF收費再惹關注」的文章,提到「MPF經營者今年穩袋逾百億元收益」,言下之意是指不管強積金表現好壞,強積金服務提供者依然收費,這說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積金局明白強積金收費是一個大家關注的課題,但傳媒作報道前,應先瞭解收費的因由,包括收費的組成部分及服務提供者的不同功能。
強積金的收費,包括行政費、投資管理費、保管人費及受託人費,反映強積金制度內服務提供者的不同崗位和功能。管理人(administrator)負責計劃的行政工作;投資經理(investment manager)負責設定投資策略;保管人(custodian)保管計劃的資產;受託人(trustee)則負責強積金計劃的全盤管理,包括委任管理人、投資經理及保管人。每個崗位均責任重大並各司其職,確保強積金安全及計劃運作暢順,協助打工仔累積退休儲備。
強積金受託人其中一個主要功能,是處理每月數百萬名計劃成員的供款。當受託人收到供款後,他們一般於一至兩星期內便完成處理供款、核對資料及購買基金等程序,效率遠勝不少外國的退休金制度。另外,他們亦要根據計劃成員的投資指示轉換基金、提供查詢服務,並協助積金局為僱員向僱主追討拖欠的供款及附加費,以及審核和處理提取強積金申請等,行政工作相當繁重,此等工作對於保障計劃成員利益至為重要。再者,現時每年數千萬宗強積金行政交易中,約三分二以紙張進行,亦是導致成本高昂的原因。
現時強積金制度基本上是以自由市場方式營運,除了預設投資策略下的基金和保守基金的收費受法例管制之外,其他強積金基金的收費水平都不受管制。儘管如此,積金局一直透過不同途徑,促使受託人降低收費,包括提升基金收費透明度、提供比較價格工具,推出「僱員自選安排」及「預設投資策略」促進競爭。在局方和業界共同努力下,用以衡量強積金收費水平的「基金開支比率」(Fund Expense Ratio (FER)) 由2007年的2.1%下降至目前的1.39%,減幅超過三分一。而自「預設投資策略」法例在2016年5月通過至2022年4月期間,已有182個強積金基金下調收費,最大減幅逾半。而截至2022年4月,全部412個強積金基金之中,超過一半(230個)為「低收費基金」1。
為進一步創造減費空間,積金局現正全力構建積金易平台,將強積金計劃的行政工作程序標準化、精簡化和自動化,並邁向強積金無紙化,其主要目標之一是為計劃成員帶來實際減費。積金易平台將會按收回成本的原則運作,而強積金法例已經加入了「直接轉移」(Straight Pass-on)的規定。當平台開始運作後,受託人就計劃行政工作向計劃成員收取的費用,不可以超過受託人向積金易平台公司繳付的平台費,換言之,透過積金易平台減省的計劃行政開支,計劃成員可以直接受惠。
在積金易平台啟用後首兩年過渡期,計劃成員需要支付的行政費預計可平均降低三成。平台推出後的十年,節省累計高達$300億至$400億的行政成本,相當於期內原來行政費用的41%至55%。
正如本文開首所述,強積金收費涉及不同組成部份以及它們的不同功能,不宜將議題過份簡單化。而隨著積金易平台明年開始分批啟用,將會對進一步降低收費發揮顯著作用。
積金局署理行政總監
鄭恩賜
1. 即基金開支比率不超過1.3%或管理費不超過1%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