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中心
刊物 / 文章
積金局文章
2023年7月2日
積金局回應6月29日香港仔題為「強積金不調整不能接受」的專欄文章
感謝你們一直以來對強積金的關注,就 貴報於6月29日刊登由立法會議員黃國先生撰寫題為「強積金不調整不能接受」的文章,由於內容未有全面反映事實,特別是有關檢討強積金供款的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的機制有偏頗,故現提供進一步資料以正視聽,希望協助 貴報讀者正確認識有關議題。
文章指積金局「一再漠視檢討機制和法定因素…有違積金局機構使命」,這說法會令公眾對積金局在有關方面的工作產生誤解。首先,我必須澄清,自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的法定檢討機制於2002年生效起,積金局一直根據《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要求,每四年對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進行不少於一次的檢討,並將檢討結果及建議提交予政府考慮。
現時的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分別訂於$7,100和$30,000,在2013年及2014年先後生效。其後,積金局於2018年按時完成2014至2018年周期的檢討,建議上調兩個水平,並將檢討報告提交政府考慮。其後本港受疫情影響,民生及營商環境飽受打擊,政府決定不宜調整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
再者,雖然釐定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須考慮兩項法定因素,但檢討機制亦留有空間,容許積金局在進行檢討時考慮其他相關因素,例如經濟狀況及社會環境等,以便更全面評估是否有理由修訂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
就文章批評積金局「搬出嚴重滯後的經濟數據作為不調整理由」和「檢討完全漠視機制,忽略社會、經濟快速復常」,亦並非事實。強積金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2018-2022年周期的檢討,按法定限期於2022第一季進行,當時社會的焦點是紓解民困、專注控制疫情,當時並沒任何跡象顯示疫情即將受控,難以預測疫情走向,遑論何時經濟復常。
有鑑於此,積金局始向政府建議不就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作出調整。儘管如此,積金局亦從前瞻性角度出發,在檢討報告中建議當疫情受控及經濟回穩後,盡快展開 2022-2026 年周期檢討。事實上,局方亦如建議所述在社會復常後隨即啟動相關準備工作。
最後,我必須強調,積金局一向以保障計劃成員的利益為己任,亦十分重視提升強積金的充足度,除了強制性供款外,局方一直致力透過不同途徑協助打工仔壯大退休儲備,例如全力推展積金易平台項目,以進一步創造減費空間,以及擴大強積金投資範圍,讓打工仔把握投資機遇及作有效的資產配置。隨著立法會通過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長遠而言亦將有助增加打工仔累積的強積金。
文章指積金局「一再漠視檢討機制和法定因素…有違積金局機構使命」,這說法會令公眾對積金局在有關方面的工作產生誤解。首先,我必須澄清,自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的法定檢討機制於2002年生效起,積金局一直根據《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要求,每四年對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進行不少於一次的檢討,並將檢討結果及建議提交予政府考慮。
現時的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分別訂於$7,100和$30,000,在2013年及2014年先後生效。其後,積金局於2018年按時完成2014至2018年周期的檢討,建議上調兩個水平,並將檢討報告提交政府考慮。其後本港受疫情影響,民生及營商環境飽受打擊,政府決定不宜調整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
再者,雖然釐定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須考慮兩項法定因素,但檢討機制亦留有空間,容許積金局在進行檢討時考慮其他相關因素,例如經濟狀況及社會環境等,以便更全面評估是否有理由修訂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
就文章批評積金局「搬出嚴重滯後的經濟數據作為不調整理由」和「檢討完全漠視機制,忽略社會、經濟快速復常」,亦並非事實。強積金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2018-2022年周期的檢討,按法定限期於2022第一季進行,當時社會的焦點是紓解民困、專注控制疫情,當時並沒任何跡象顯示疫情即將受控,難以預測疫情走向,遑論何時經濟復常。
有鑑於此,積金局始向政府建議不就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作出調整。儘管如此,積金局亦從前瞻性角度出發,在檢討報告中建議當疫情受控及經濟回穩後,盡快展開 2022-2026 年周期檢討。事實上,局方亦如建議所述在社會復常後隨即啟動相關準備工作。
最後,我必須強調,積金局一向以保障計劃成員的利益為己任,亦十分重視提升強積金的充足度,除了強制性供款外,局方一直致力透過不同途徑協助打工仔壯大退休儲備,例如全力推展積金易平台項目,以進一步創造減費空間,以及擴大強積金投資範圍,讓打工仔把握投資機遇及作有效的資產配置。隨著立法會通過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長遠而言亦將有助增加打工仔累積的強積金。
積金局行政總監
鄭恩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