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刊物 / 文章
积金局文章
2023年7月2日
积金局回应6月29日香港仔题为「强积金不调整不能接受」的专栏文章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强积金的关注,就 贵报於6月29日刊登由立法会议员黄国先生撰写题为「强积金不调整不能接受」的文章,由於内容未有全面反映事实,特别是有关检讨强积金供款的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的机制有偏颇,故现提供进一步资料以正视听,希望协助 贵报读者正确认识有关议题。
文章指积金局「一再漠视检讨机制和法定因素…有违积金局机构使命」,这说法会令公众对积金局在有关方面的工作产生误解。首先,我必须澄清,自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的法定检讨机制於2002年生效起,积金局一直根据《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条例》要求,每四年对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进行不少於一次的检讨,并将检讨结果及建议提交予政府考虑。
现时的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分别订於$7,100和$30,000,在2013年及2014年先後生效。其後,积金局於2018年按时完成2014至2018年周期的检讨,建议上调两个水平,并将检讨报告提交政府考虑。其後本港受疫情影响,民生及营商环境饱受打击,政府决定不宜调整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
再者,虽然厘定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须考虑两项法定因素,但检讨机制亦留有空间,容许积金局在进行检讨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例如经济状况及社会环境等,以便更全面评估是否有理由修订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
就文章批评积金局「搬出严重滞後的经济数据作为不调整理由」和「检讨完全漠视机制,忽略社会、经济快速复常」,亦并非事实。强积金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2018-2022年周期的检讨,按法定限期於2022第一季进行,当时社会的焦点是纾解民困、专注控制疫情,当时并没任何迹象显示疫情即将受控,难以预测疫情走向,遑论何时经济复常。
有监於此,积金局始向政府建议不就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作出调整。尽管如此,积金局亦从前瞻性角度出发,在检讨报告中建议当疫情受控及经济回稳後,尽快展开 2022-2026 年周期检讨。事实上,局方亦如建议所述在社会复常後随即启动相关准备工作。
最後,我必须强调,积金局一向以保障计划成员的利益为己任,亦十分重视提升强积金的充足度,除了强制性供款外,局方一直致力透过不同途径协助打工仔壮大退休储备,例如全力推展积金易平台项目,以进一步创造减费空间,以及扩大强积金投资范围,让打工仔把握投资机遇及作有效的资产配置。随着立法会通过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安排,长远而言亦将有助增加打工仔累积的强积金。
文章指积金局「一再漠视检讨机制和法定因素…有违积金局机构使命」,这说法会令公众对积金局在有关方面的工作产生误解。首先,我必须澄清,自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的法定检讨机制於2002年生效起,积金局一直根据《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条例》要求,每四年对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进行不少於一次的检讨,并将检讨结果及建议提交予政府考虑。
现时的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分别订於$7,100和$30,000,在2013年及2014年先後生效。其後,积金局於2018年按时完成2014至2018年周期的检讨,建议上调两个水平,并将检讨报告提交政府考虑。其後本港受疫情影响,民生及营商环境饱受打击,政府决定不宜调整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
再者,虽然厘定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须考虑两项法定因素,但检讨机制亦留有空间,容许积金局在进行检讨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例如经济状况及社会环境等,以便更全面评估是否有理由修订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
就文章批评积金局「搬出严重滞後的经济数据作为不调整理由」和「检讨完全漠视机制,忽略社会、经济快速复常」,亦并非事实。强积金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2018-2022年周期的检讨,按法定限期於2022第一季进行,当时社会的焦点是纾解民困、专注控制疫情,当时并没任何迹象显示疫情即将受控,难以预测疫情走向,遑论何时经济复常。
有监於此,积金局始向政府建议不就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作出调整。尽管如此,积金局亦从前瞻性角度出发,在检讨报告中建议当疫情受控及经济回稳後,尽快展开 2022-2026 年周期检讨。事实上,局方亦如建议所述在社会复常後随即启动相关准备工作。
最後,我必须强调,积金局一向以保障计划成员的利益为己任,亦十分重视提升强积金的充足度,除了强制性供款外,局方一直致力透过不同途径协助打工仔壮大退休储备,例如全力推展积金易平台项目,以进一步创造减费空间,以及扩大强积金投资范围,让打工仔把握投资机遇及作有效的资产配置。随着立法会通过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安排,长远而言亦将有助增加打工仔累积的强积金。
积金局行政总监
郑恩赐
